服务热线
86-010-83993592
摘要:以冰鲜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低压静电场与冰箱为保鲜介质,探究相同温度下(-7 ℃)二者对凡纳滨对虾保鲜效果的差异,测定凡纳滨对虾贮藏期间pH值、TVB-N值、蒸煮损失率、质构的变化、色差、氨基酸含量、微观结构和感官评分。实验结果表明,低压静电场处理后凡纳滨对虾的感官评分更优;低压静电场通过抑制虾肉中腐败微生物的生成,使凡纳滨对虾pH值与TVB-N值、蒸煮损失率都始终比对照组的虾更低。质构测试发现低压静电场也能减缓蛋白质的降解,能较好地维持虾肉原本的口感。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凡纳滨对虾微观结构,发现低压静电场中凡纳滨对虾的肌纤维束更紧密,结构组织更加完整光滑。普通冰箱微冻保鲜添加低压静电场能更好地保持凡纳滨对虾的品质,延长对虾的货架期,为未来凡纳滨对虾的贮藏保鲜方法提供可行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低压静电场,微冻保鲜,微观结构
摘要:目的探讨低温冻藏过程中鲐鱼肌肉蛋白质的氧化规律。方法以鲐鱼为研究对象,在-18℃条件下分别贮藏10,20,40,60,80,100d,测定鲐鱼的pH值、色泽、肌肉质构特性,提取肌原纤维蛋白,测定羰基含量、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结果随着冻藏时间的增加,鲐鱼的pH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色差测定中,鲐鱼的L*值不断降低,a*值也呈下降趋势;鲐鱼的硬度、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均呈下降趋势,且贮藏时间越长,下降程度越明显;鲐鱼的蛋白表面疏水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巯基含量却出现相反现象,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鲐鱼在低温冷冻贮存前期,肌肉蛋白质小幅度降解,品质逐渐发生劣变,随着冻藏时间的增加,在贮存后期其蛋白质品质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关键词:鲐鱼,低温冻藏,肌原纤维蛋白,氧化规律
摘要:为改进传统静置卤制工艺,改善鸡肉制品的品质,利用超声辅助卤制实现鸡腿肉的精细加工。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功率、温度、时间和中药汁浓度对鸡腿蒸煮损失、剪切力和感官评分等品质的影响;采用四变量、三水平的Box-Ben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以鸡腿卤制中的剪切力为指标,获得鸡腿剪切力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卤制后产品剪切力的先后顺序为:超声温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中药液浓度。确定了超声辅助锅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254W、超声温度56℃、超声时间41min、中药汁浓度0.07g/mL;其中鸡腿剪切力最大为18.99N,实际剪切力为19.12N,与预测值接近。响应面法能很好地对卤鸡腿加工工艺进行优化,超声腌制可以显著改善卤鸡制品的品质。 关键词:超声,卤制品,鸡制品,响应面法,优化
摘要:以新鲜牡蛎肉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清蒸、水煮、微波和焙烤4种烹饪处理,检测烹饪前后牡蛎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protein digestibility,IVPD)、氨基酸组成及质构,通过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营养指数(Nutritional index,NI)、体外经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rotein digestibility-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比较不同烹饪方式对牡蛎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烹饪处理均会造成牡蛎部分营养成分的流失,且焙烤和微波处理导致的损失最明显;AAS、CS和体外PDCAAS分析显示牡蛎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经烹饪处理后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氨基酸标准模式,IVPD明显增大(P<0.05),牡蛎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提高,质构特性得到改善;比较而言,清蒸处理牡蛎的营养成分损失最少,氨基酸含量最高(13.14 g/100 g),AAS、CS、EAAI、NI、体外PDCAAS等指标的评分均最高,蛋白质营养品质最好。因此,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清蒸是提高牡蛎蛋白质营养品质的最适烹饪方式。 关键词:牡蛎,烹饪方式,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营养品质,质构
摘要:为探究不同烹饪方式和程度下黄颡鱼品质特性的差异,试验以生鱼肉作为对照,研究了水煮、油炸和微波3种烹饪方式对黄颡鱼基础营养物质、质构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品质特性在不同烹饪方式下有显著差异。水煮处理对营养物质的影响小;油炸和微波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灰分、蛋白质和脂肪的百分含量。3种烹饪方式均使鱼肉的硬度、粘附性、弹性和咀嚼性上升,胶黏性下降,其中水煮处理的鱼肉硬度和咀嚼性较低。水煮、油炸和微波处理的鱼肉中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27,32,30种,微波处理主要挥发性成分的醛类和醇类总量达73.71%。综合来看,3种烹饪方式中微波处理的黄颡鱼肉品质较佳。 关键词:黄颡鱼,烹饪方式,营养物质,质构,挥发性成分
摘要:为了提高冷冻竹荚鱼的解冻品质,本实验采用5种不同的解冻方式(冷藏解冻、流水解冻、超声波流水解冻、超声波静水解冻、微波解冻)对冷冻竹荚鱼进行解冻处理,分析了鱼肉保水性、色泽、质构、高铁肌红蛋白质量分数、丙二醛含量、总巯基含量以及蛋白三级结构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并通过脉冲核磁共振分析仪分析了鱼肉中不同状态水分间的迁移情况,以及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鱼肉组织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冷藏解冻后的鱼肉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色泽,肌肉组织最完整,并且可以有效缓解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但是解冻时间最长。超声波流水解冻可以10 min内完成鱼肉的解冻,适用于大批量解冻,相比于除冷藏解冻外的其他3种解冻方式,可以有效减缓鱼肉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较好地保持鱼肉品质。 关键词:竹荚鱼,解冻方式,超声波流水解冻,冷藏解冻,品质
摘要:以江苏泰州本地养殖小龙虾为原料加工即食小龙虾,经复合材料真空透明包装,采用高能电子束灭菌,辐照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4、5、6、7 kGy。研究不同电子束辐照后即食小龙虾pH、色差、质构、氨基酸含量、含硫化合物的变化,以及扫描电镜下的微观结构和保温试验情况。结果表明:经电子束辐照的即食小龙虾pH显著升高,色值降低,虾壳a*和虾肉的L*值差异显著,色泽发暗。当电子束剂量为6 kGy时,即食小龙虾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含硫化合物含量较低,无辐照味,质构影响不明显,保温试验可达7 d;当电子束剂量为7 kGy时,即食小龙虾达到商业无菌,此时含硫化合物激增,有辐照味,质构变化明显。表明6 kGy电子束灭菌提高了即食小龙虾的营养价值、风味更佳,并能极大延长即食小龙虾常温贮藏时间。 关键词:电子束,即食小龙虾,常温;品质
摘要:通过物理调控方式对广式腊肠进行干燥处理,以热风干燥为对照,研究低温+红外辐射和低温+红外+紫外辐射对广式腊肠干燥过程中水分、亚硝酸盐、色泽、脂肪氧化等理化指标和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红外和低温+红外+紫外环境下Page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其干燥过程;多个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与热风干燥的有明显区别,明度值和红度值都比热风干燥的高,但成品的亚硝酸盐残留量等指标都在GB 5009.33—2010的正常范围内。在低温+红外和低温+红外+紫外干燥环境下腊肠的酸价分别为2.31,2.45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0.019,0.018g/100g。以热风干燥工艺为对照,低温+红外辐射和低温+红外+紫外辐射均能增加腊肠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硬度分别为49.3,47.4N;弹性分别为4.86,4.69mm;胶黏性分别为27.1,25.7N;咀嚼性分别为131.71,120.45mJ。说明在低温环境下用红外和紫外辐射进行干燥处理可以提高广式腊肠的口感、色泽和质构特性,在低温+红外辐射环境下效果较佳。 关键词:红外辐射,紫外辐射,广式腊肠,Page模型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冰温贮藏对鹰爪虾的保鲜效果及品质的变化情况,以期为海捕虾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鹰爪虾为研究对象,对预冷后在冰温和冷藏条件下贮藏后其pH值、新鲜度(K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菌落总数(TVC)、质构及蛋白质特性变化(如巯基含量、肌动球蛋白含量和钙激活三磷酸腺苷(Ca2+-ATPase)酶活性)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冰温组的虾样,每间隔2 d测定其各项指标;对于冷藏组的虾样,每隔1d测定其各项指标。结果与冷藏组相比较发现,鹰爪虾在冰温贮藏过程中能够延缓pH值、TVB-N值、K值升高,抑制微生物的生长、TVC值的升高,延缓肌动球蛋白含量、巯基含量的降低,抑制Ca2+-ATPase酶的失活,能有效地延长鹰爪虾的贮藏货架期。结论鹰爪虾在冷藏和冰温贮藏下的货架期分别为5 d和10 d,货架期延长了约5 d,因此冰温贮藏更易于海捕虾的贮藏。 关键词:冰温贮藏,鹰爪虾,货架期,鲜度指标,蛋白质特性
摘要:为研究贮藏温度对高温高压海参体壁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将预处理后的刺参组织分别在4、20、37、50和60℃进行恒温贮藏。通过质构(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 参数、水分状态、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SEM)和透射电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图像的变化情况,研究贮藏温度对高温高压海参体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压热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和内源酶已完全失活,并且在贮藏0~30 d过程中仍然保持失活状态。在高温高压热处理过程中,胶原纤维束的结构被破坏,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也逐渐解旋和降解。在贮藏过程中,胶原纤维束和胶原蛋白的结构被进一步破坏和降解,且被破坏的程度与贮藏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降低贮藏温度进而有效地减小对组织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延长高温高压海参产品的货架期。 关键词:高溫高压海参,贮藏温度,胶原蛋白,结构,贮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真空低温烹饪条件下牛肉微观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常温100℃(加热165~170min)为对照,将西冷牛肉真空处理后分别在60.65.70.75℃水浴条件下加热,对各低温牛肉样品的微观结构、质构特性、嫩度、色泽、pH、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消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牛肉在低温状态烹饪后的品质有明显提升,微观结构显示,65℃加热条件下的牛肉肌肉组织较为松散,肌肉细胞分布紧密,肉质细嫩。随着烹饪加热温度的升高,牛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剪切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0和65℃加热条件下的牛肉具备较好的质构特性与嫩度。真空低温烹饪对牛肉的色泽、pH与持水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低温65℃加热条件下的牛肉具有良好的色泽与保水性,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远高于75、100℃的加热条件下的,结合微观结构的有利变化,推荐65℃作为西冷牛肉较优的低温烹饪环境。 关键词:牛肉,真空低温烹饪,微观结构,理化性质
摘要:以鸢乌贼(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胴体为原料制备鱼糜,探讨漂洗液、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NaCl添加量、pH和加热方式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CaCl2溶液漂洗可提高肉糜的凝胶强度,漂洗液CaCl2浓度0.1 g/100 mL时,凝胶强度最大;肉糜添加1.0 g/100 g TGase时,凝胶强度增大,此时失水率最低;斩拌时肉糜pH 7.5、氯化钠添加量5 g/100 g时,凝胶持水性和凝胶强度较好。采用先50°C 30 min,后95 °C 20 min的二段加热方式能获得最好的凝胶特性。因此,采用CaCl2溶液漂洗、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调节肉糜的pH、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及采用二段加热方式能有效改善鸢乌贼胴体的凝胶性质。 关键词:鸢乌贼,工艺条件,凝胶特性
摘要:以鲢鱼鱼糜为原料, 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5%、1%、1.5%、2%、2.5%、3%)羊血浆蛋白对鱼糜凝胶的质构特性、凝胶强度、持水性、白度、流变特性及溶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对比,随着羊血浆蛋白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的硬度、咀嚼性、胶黏性显著增大(P<0.05),白度显著降低(P<0.05);当添加量为2%时, 持水性增强了2.16%。 流变结果表明,添加羊血浆蛋白,鲢鱼鱼糜的G和G”显著增加(P<0.05)。溶解率分析显示,当添加2%羊血浆蛋白时,鱼糜凝胶溶解率最低,与空白组相比,降低了18.37%, 说明羊血浆蛋白可以提高非二硫共价键(尤其是ε(y-Glu)-Lys)的含量。本研究为利用羊血浆蛋白开发高品质淡水鱼糜制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羊血浆蛋白,鲢鱼鱼糜,复合凝胶,溶解率,流变性
乳制品中的塑性粘性固体有人造黄油、黄油、奶油干酪、乳清干酪、乳化干酪等产品,此类产品关键物性特点是硬度即延展性、融化性与温度相关性、加工过程中的硬度变化、内聚性等。而蜡质和绵软弹性固体样品则主要是意大利干酪、荷兰干酪、羊乳酪、白乳酪、软质乳酪等,通过质构仪可分析其硬度、表面粘附性、成熟度、货架期、水分丧失引起的表面结构变化等。
摘要:使用复合配料(合成酒和辣白菜料)腌制延边黄牛后腿肉制作牛肉干,探究不同的腌制时间(24、36、48、60、72 h)及不同试验阶段(鲜肉、腌制后肉、牛肉干)的质构特性和色泽的变化。通过感官评价确定了复合配料中合成酒添加量为9%,泡菜料添加量为20%。质构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配料腌制牛肉干最佳时间为24 h,不同试验阶段牛肉干肉质的粘附性、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剪切力均差异显著(P<0.05)。腌制时间对腌制后肉和牛肉干的L*值和b*值影响较大,对a*值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试验阶段肉质的L*值、a*值和b*值均差异显著(P<0.05)。 在腌制60 h时牛肉干的L*值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腌制36 h时b*值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腌制时间对牛肉干a*值无显著(P>0.05)影响。 关键词:腌制时间,复合配料,牛肉干,质构特性,色泽
扫一扫 微信咨询
© 2019 食品物性分析网-进口美国FTC质构仪-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www.texturetest.com ) 版权所有